希特勒希望与苏联保持合作,为什么又拒绝苏联加入轴心国

发布日期:2024-08-24 21:05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苏德两国因为相似的境遇,一度使得两国的关系走得非常近,双方在经济贸易和军事互助上开展了深度合作,而且希特勒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希望苏联加入“轴心国”的愿望。

那为什么苏联最终没有加入轴心国呢?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,二战爆发前暗流涌动的东线战场。

不是盟友胜似盟友的苏德关系

从1922年一直到1939年,甚至到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,可以说苏德两国一直处在蜜月期当中。因为“十月革命”,苏联被欧洲各国抛弃,而德国则是因为“一战战败国”的身份,同样也被欧洲各国孤立。

由此,双方因为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合作的需要,苏德两国的关系快速步入蜜月期。在这一期间,双方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。在1922年的时候,德国的货物以及占据了苏联1/3的总进口额。作为交换,德国也大量购入苏联的农作物,为苏联的工业振兴提供资金支持。

在经济合作之外,双方在外交上也是互为犄角。在1923年1月,因为德国无力支付战争赔偿,法国出兵强占了德国鲁尔区。苏联马上发表声明,对法国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,蜜月期的苏德关系由此可见一斑。

而除了经济、外交的合作之外,双方更为深入的还是军事上的合作。苏联需要德国的技术,而德国需要苏联帮助他们来规避《凡尔赛和约》的限制。由此,德国交换给苏联相应的工业技术,而苏联则提供给德军新式武器的训练基地。

在两国关系的高潮阶段,德军在苏联设置了坦克、飞机的训练基地。后来大名鼎鼎的古德里安,都是在苏联的坦克基地第一次看到坦克。而第三帝国的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,也曾在苏联的飞行基地工作了18个月之久。

在当时的情况来看,尽管苏联与德国没有正式的盟约,但双方的实质关系已经等于与盟友了。与此同时,希特勒还真的邀请过斯大林加入德意日,形成“四国盟约”。那为什么苏联最终没有加入“轴心国”呢?

希特勒牛皮吹得太多

苏德两国关于盟约的谈判,一直谈到了1940年的11月。客观的说,当时的斯大林对于苏德盟约的形成,显然是乐见其成的。斯大林当时给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的电报中,就曾明确指出“构筑苏德盟约,显然对于苏联有利”。与此同时,希特勒也令德国外长里宾特洛普与莫洛托夫接洽盟约一事。

然而两国的盟约,从一开始会谈就显得困难重重。因为德国人的立足点本身就有很大问题,1940年的希特勒已然将英国视作囊中之物,向斯大林大肆许诺瓜分英国的好处。然而,苏联人显然不这么看。

相比希特勒许诺的利益,斯大林更看重的是巴库的油田、芬兰的出海口、瑞典的金属以及黑海海峡的安全。而苏联的这些诉求,又直接关系到希特勒小弟们的切身利益。如果答应了苏联的诉求,希特勒难以平衡与芬兰、罗马尼亚等国的关系。

于是,希特勒和里宾特洛普只得硬着头皮拿瓜分英国来继续忽悠斯大林。而正当里宾特洛普与莫洛托夫高谈阔论之际,英国的远程轰炸机竟然飞临了柏林上空,谈判双方又慌忙逃到防空洞继续谈判。即使是在躲避空袭的防空洞里,里宾特洛普仍在尝试说服莫洛托夫,而苏联外长早就受够了他们的夸夸其谈,于是冷冷地回应:“如果英国已经被您击败,那我们现在躲在这个防空洞里干什么呢?”

1940年11月14日,莫洛托夫向斯大林回电:“与德国的会谈没有丝毫的进展”。1个月后的12月18日,希特勒发布秘密训令,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巴巴罗萨计划”(进攻苏联的代号)。希特勒没能忽悠住斯大林,于是只能用拳头来见真章了。

参考资料:《1922-1933苏德关系研究》、《1939-1941年德意日苏“四国联合”构想始末》、《苏德战争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政策探析》、《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德关系的演变》

备注:文中使用图片,均来自网络,若有不妥,烦请留言告知作者删除,感谢!

发布于:天津市